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读后感

《礼物的流动》读后感

时间:2023-12-09 15:39:37
《礼物的流动》读后感

《礼物的流动》读后感

当品味完一本著作后,大家心中一定有不少感悟,让我们好好写份读后感,把你的收获和感想记录下来吧。那么我们如何去写读后感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礼物的流动》读后感,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礼物的流动》读后感1

在《礼物的流动:一个中国村庄中的互惠原则与社会网络》中,作者提到礼物的馈赠对于维护关系网络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

关系网络在传统中国社会起到如下几个作用:

1、经济功能。农业社会中的彼此互相扶助,某些劳动环节需要提高效率以赶天时,这需要关系网络来支持。另外私人融资也需要关系网。

2、社会保障。在灾荒时期,关系网给生活危机提供了缓冲和社会援助。

3、社会支持。主要是指关系网在红白喜事时候对主家的精神支持。特别是葬礼上。

4、政治功能。在中国传统绝对权力的背景下,一个关系网可以缓解上层权力对下层的直接损伤。这是一个很重要的自我保护手段。

从这几种功能来看,特别是前两种,是很重要的经济功能,在农业社会,直接影响到人们的生计。因而它们成为维护关系网的驱动力。而交换礼物则是维护关系网的主要工具。

另外,作者还提到,在中国的人情伦理体系中有三个结构性维度:

理性计算(指经济上的直接盈亏计算),道德义务,情感联系。这几点构成了人在维护关系网时所考量的三个支点。在我看来,道德义务和情感联系可以看作是长效机制 ……此处隐藏711个字……工具性,在作者看来,表达性的礼物馈赠以交换本身为目的并经常反映了馈赠者和收受者见的长期关系,能反映人们之间长期形成的一种社会关系,而工具性礼物则像一块“敲门砖”,是一种以功力为目的的关系,通常都不能维持很久。为了进一步对礼物交换的情境进行分类,作者还介绍了以在“婚礼”、“拜寿”、“盖房”为代表的仪式性场合所送出的表达性礼物馈赠和以“亲戚间的互访”“探望病人”等非仪式性场合所送出的表达性礼物馈赠。同时,还指出下岬村的工具性送礼,例如,“溜须”、“上油”等行为。

作者还通过调查得出下岬村存在这种行为的原因主要有社会和道德的力量以及培养、维持和拓展关系网的需要。虽然,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确在一定程度上打破了一种旧社会的生活方式,但是由于封建思想根深蒂固,所以乡土社会中的一些旧道德、旧伦理仍然存在,因此不可避免地仍然存在将礼物工具化的现象。不要说是因为当时思想落后,受到旧思想、旧道德的影响才会有这种礼物工具化的现象,就连教育比较发展的时代,社会仍然存在以礼物为敲门砖而进行的社会关系,将礼物工具化。

我们不可否认礼物有它存在的意义,它确实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是任何事物都具有两面性,我们也要正确对待礼物的作用,不要盲目地将礼物工具化,但愿礼物更多的是起着表达性作用,而不要使它拥有过多地“副作用”。

社会需要不断地进步,历史需要不断地前进。从《礼物的流动》这本书中我们看到了社会存在的一些弊端,也从这些弊端中我们知道了我们需要改进的地方。日常生活中一件微不足道的小事就可能蕴藏着一个时代的特征,我觉得我们应该向作者学习,从生活的琐碎小事中挖掘出深沉的内容,不断地进行剖析,以促进社会的不断发展。

由此可以见,生活确实需要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

《《礼物的流动》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Copyright © 2023 米林学习网 www.milinmedia.com 版权所有